近日,住建部公布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名单,全国36个项目获得该奖项,福建省4个项目分别在四类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奖数量全国第二,为全国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一起来了解一下福建省4个获奖项目的具体情况—— 交通便捷类范例——厦门市山海健康步道(云海线、林海线)项目 厦门市山海健康步道(云海线、林海线)项目为“一环三水两横两纵”厦门本岛健康步道系统的两条主干路线,构建了“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城市慢行空间,打造“和谐宜居、健康舒适”城市。云海线起于东渡邮轮广场,终于观音山沙滩,串联岛内中北部“八山三水”生态节点,形成贯穿本岛东西走向的山海步行通廊,全线长约23公里,项目总投资9.2亿元,于2020年年初建成投用;林海线北起五缘湾,南抵环岛路,全线长约31公里,与云海线、云顶路空中自行车道相互联通,项目总投资9.4亿元,于2022年底建成投用。该项目获全国优质工程奖、“杰出人行桥奖”等多项荣誉及科技研发成果。 厦门市山海健康步道。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供图 该项目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的立体绿色出行体系,绿色出行率达70.43%,机动车碳排放量降低6%。 以人为本实现了“主线全线无台阶、无障碍通行”,满足各类人群多样化慢行需求,营造“有爱、无碍”的人文关怀氛围。 “通山、连海、串城”,打造45个口袋公园,兼具平急两用避难场所功能,结合步道构建全景安全平台及山林消防安全保障系统,完善防控体系,打造安全韧性城市。 坚持技术创新,创新装配式钢结构实施运用、再生水回用、生态边坡等,对环境低影响、轻介入,优质蓝绿空间为139种野生鸟类提供栖息之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长廊。 串联沿线商圈、产业园、文化村落、景区、景点等,推进产城融合。 多元包容类范例——厦门市洋唐居住区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 厦门市洋唐居住区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位于厦门市翔安区南部核心区,自2010年12月开始规划建设,是福建省建成投用的最大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项目占地面积约48.7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37.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0亿元,提供住房约1.34万套,可保障人数约3万人。 厦门市洋唐居住区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供图 租购并举全覆盖保障。聚集多元保障群体,提供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保障性商品房(类似共有产权住房)、人才住房等多类型住房,实现各类群体和谐共居,同享均等化公共服务。 科技赋能精细“智”理。将人脸识别管理系统列为项目建设标准,利用大数据分析、研判、预警居住异常情形,助力闭环管理,实现智慧监管降本增效,智慧安防提档升级。 品质建设绿色人居。践行绿色建筑理念,打造福建省保障性住房“和谐人居”首个设计试点,按绿色建筑二星标准设计施工,采用光伏发电、光导照明等新技术,建设共享充电棚、智能垃圾屋等设施,实现节能环保。 近邻社区共建共享。打造“住房直通车”近邻党建品牌,建立“重大变故必访、生病必访、重大节日必访”三必访机制,提供“红、橙、黄、蓝”四色精准帮扶服务,整合资源,举办针对小区住户的定向招聘活动。 健康舒适类范例——福州市苍霞新城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 苍霞新城小区位于福州市台江区苍霞街道建于2001年。时隔20年,该片区小区已成为福州城市中心典型的老旧小区,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破旧、停车位和社区公共配套设施不足、生活便利性差等问题日益凸显,群众改造意愿强烈。此次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占地218亩,范围涉及42栋楼、3441户居民,改造总面积26万㎡,总投资35354万元,内容包括基础设施提升、楼体安全整治、公共配套完善、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等内容,于2022年底竣工完成。 立面改造前。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供图 立面改造后。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供图 坚持“一揽子改造”。既开展基础设施改造,增设无障碍、适老化设施,又在架空层统筹布局“长者食堂+学堂”、照料中心、医养康复等综合民生服务,实现品质功能提升、空间结构优化、城市活力激发、历史文脉延续等多维目标。 采取“一本账统筹”。采用“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招标模式,引入社会资本1.2亿元,将财政资金明确的改造工程、社会资本配比的改造工程,以及空间资源运营,一并打捆招标运营,预计20年收回投资。 搭建“一核心动员”。强化党建引领下老旧小区改造的长效机制和共治平台,组织居民开展民主协商,敞开大门让群众参与沉浸式设计和协商式改造,实现各关键环节和利益诉求的“闭环管理”。 推动“一盘棋治理”。实现工程改造、物业管理、社区治理“一盘棋”推进,并通过居民受益付费、多元增值服务等途径,建立起老旧小区物业“自我造血”长效运营服务机制。 整洁有序类范例——福州市红庙岭园区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 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总规划面积约11500亩,园区累计投资53亿元。先后建设涵盖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厨余、危废、大件(园林)、沼气发电、飞灰、炉渣、渗滤液处理等十余个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年处置福州城区各类生活垃圾180万吨,是一座处理门类齐全、工艺设施先进、处置体系完善、生态效益良好、环境优美的郊野公园式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 福州市红庙岭园区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供图 该项目的亮点包括:多个领先。1992年全国最早建成先进规范的垃圾卫生填埋场;2007年最早建成焚烧发电厂;2020年在全国重点城市中率先“零填埋”;2023年获评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中国环境卫生行业低碳(零碳)环境产业园区试点单位。 门类齐全。首创“一园式”集中建设模式,建成全体系分类资源化处理项目,节约土地、建设和处置成本,提效的同时还规避“邻避效应”。 工艺先进。采用高效成熟的垃圾处理技术和规范标准建设。园区污染物排放、异味的控制等采用比国家标准更严格的上海地方标准。并参编省部,市级标准规范5篇,获专利27项。 安全环保。参照“化工园区”管理,引入第三方机构,实施全员全方位的安全管理“1234”工作法,落实安全“四个清单”和四级风险管控。 循环理念。首创“三个循环”,实现“近零排放”。年发电约7.8亿千瓦时,折合节约标准煤约31.6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77.6万吨。 创新宣教。建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教展厅,并和各新闻媒体合作,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制作垃圾分类动画、开展分类挑战赛、广播微情景剧等,向全社会广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推垃圾分类水平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 接下来,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继续加大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力度,鼓励各地市积极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加强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城市和乡村的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打造更加美丽、宜居、和谐的人居环境,推动全省人居环境工作再上新台阶。 (责编:江苇杭、刘卿)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