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今日新闻_热点新闻_福建之窗|福建新闻网

福建图腾,这里在传承

时间:2024-09-02 13:55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12 次
东南网是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福建官方新闻门户网站。 蛇是很多人所惧怕的动物 人们遇到蛇往往避而远之 然而在南平有一个地方 人们不仅不

东南网是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福建官方新闻门户网站。

蛇是很多人所惧怕的动物

人们遇到蛇往往避而远之

然而在南平有一个地方

人们不仅不怕蛇

每年都会上演人蛇共舞的一幕

南平樟湖崇蛇文化由来已久

每年七夕举办蛇王节

只见男女老少,人手一蛇

有的甚至一个人将几条蛇握于手中

或使之盘错在脖子或腰间

这些蛇小的有几两几斤

大的达几十斤

蛇王被请出笼,引起现场游客连连惊叫 东南网记者 陈艳/摄

蛇王出场 东南网记者 陈艳/摄

8月21日上午,在樟湖蛇王庙前的广场上,鼓乐齐鸣,伴随着“鼓初严、鼓再严、鼓三严”的高唱,为期两天的樟湖闽越崇蛇文化旅游节——敬奉蛇王祭祀大典正式拉开帷幕。

樟湖闽越崇蛇文化旅游节——敬奉蛇王祭祀大典现场 陈艳

“本届的祭祀大典它的祭祀仪式采用了汉式官方制定的最高祭祀仪式,我们是想让这个祭祀活动能够推动传统文化不断的传承,也促使樟湖文旅事业的不断发展。”祭祀大典主持人陈文介绍道。

巡游现场 土铳开道 东南网记者 陈艳/摄

8月22日农历七夕,本次文化节的重头戏蛇王巡游开始,村民们身着传统服装,旗幡招展,大锣开道,巡游队伍从蛇王庙浩浩荡荡出发,缓步前进,整个“游蛇神”队列颇为壮观。首先放三眼土铳开道,然后鸣清道锣,过“肃静”“回避”牌,其后还有号手队、兵勇队、彩旗阵。人们抬着蛇龛,里面盘着一条最大的活蛇王,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延平樟湖崇蛇习俗代表性传承人陈学铭介绍,此次“蛇王节”的游蛇队伍有100多人,最大的蛇王重达58斤。

游客与蛇亲密接触,惊险刺激 东南网记者 陈艳/摄

少女与蛇 东南网记者 陈艳/摄

镇上家家户户门户大开,在三尊蛇王神像驾前还备有香炉,神像所到之处,樟湖镇民无不焚香鸣炮、恭敬祭拜。

在不绝于耳的爆竹声中,巡游队伍还展示了挑幡、延平战胜鼓、英歌、伞技等非遗表演,让游客们一饱猎奇之心的同时又饱览一场文化的盛宴。

绕镇一周后,巡游队伍将回到蛇王庙将众蛇放生回闽江。

不仅是南平樟湖

福建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崇蛇的文化

大到将蛇供奉起来的祭典盛会

小到戴在头上的发簪和刺在身上的纹身

可以说福建是个将蛇形图腾崇拜

发挥到极致的地方

那么

闽人为何会与蛇结下不解之缘?

福建人崇蛇

保留原始蛇文化

福建自古称“闽”,“闽”的意义就是门内供着一条蛇。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并不把它归为“门”部,却归之“虫”部,释义是“闽,东南越,蛇种”。

古代越族的一个主要分支——闽越族生活在闽江流域和福建其他多蛇地区,以蛇为本氏族的象征,或以蛇为图腾,认为蛇是本氏族的祖先加以顶礼膜拜,因此闽越族在很长一段时间保留着崇蛇风俗,“披发文身,以像鳞虫”,有断发文身习惯,把蛇形刻画于身上,以祈求避免遭受凶猛动物的侵害。

蛇形图腾崇拜的习俗,已成为闽文化的标志之一。大量文献和考古发掘都证明闽越人盛行崇蛇之风,武夷山汉城遗址发现了蛇形装饰图案的瓦当、雕有蛇图的铜铎残片。在3000年前福建青铜时代的陶器上,就充满蛇图腾的印记——陶器上有蛇形堆塑,陶器表面有蟠虺纹饰,及仿蛇皮花纹的各种几何图案。华安县马坑乡草仔山、诏安县官陂镇溪口村等地也发现蛇形石刻,充分显示早期闽越人对蛇信仰与崇拜的鲜明特征。东汉的《吴越春秋》、《越绝书》等文献,无不记述闽越人的蛇图腾。汉武帝统一闽越后,中原汉族南迁,闽越人的生活习俗逐渐融入南下的汉族移民之中,蛇形文身等习俗才渐渐淡化。

闽北多山的地理环境

造就了古时人蛇共存的生态环境

并将蛇神崇祀在福建省传承下来

蛇在古语中又被称为长虫,先人以虫为义,把福建称为闽,后来也就演变成了福建省的简称。

樟湖镇崇拜蛇神的传统由来已久,当地人以蛇图腾作为祖先或保护神,按照蛇文化渊源、蛇王的象征体、敬蛇仪式、放蛇回归等环节,传承千年,直至今日。它是上古闽越人蛇崇拜的“活化石”和人文始祖信仰文脉,也是福建民间动物神灵信仰的典型代表,是目前为止全省乃至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崇蛇活动,2005年,被省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崇蛇习俗在民间延续

祈求平安

福建最早的先民闽越族人

以蛇为图腾

这种崇拜蛇的习俗在民间一直延续着

许多地方建蛇王宫庙

塑蛇神之像供奉

如明代福州人王应山在《闽都记》中记载,闽县东有一龙窟旧记云:“山穴有蟒,天骄蜿蜒,额有‘王’字,人以为龙也,祀之,故名。”可见类似的蛇神庙,在明清时期的福州多有所见,今日福州周边地区仍保留着一些遗迹。

龙岩寺大门

龙岩寺位于闽侯县洋里乡后坑村的深山之中,即是当地人口中的洋里蛇王庙。从宫庙与寺院的合一,也能管窥当地民间图腾崇拜与佛教信仰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交织与融合。

在闽越人消亡之后的千余年间

崇蛇的习俗仍绵延不绝

作为闽越文化象征的

蛇图腾宫庙仍能保存至今

是闽越人崇蛇习俗的代表性文物

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闽东、闽西

保留对蛇的信仰崇拜

而在福建

闽东、闽西一带的畲族

对蛇的信仰崇拜最为典型

3月23日

农历闰二月初二

2023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二月二”会亲节

在福鼎市佳阳畲族乡双华村举行

这个节日的起源与蛇有关

迄今已有370多年历史

双华其所在闽浙边界滨海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为畲族民俗的生长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土壤。探源溯本,“二月二”以民间群体文化为表现形式,承沿先祖遗俗,且世代相传。《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福鼎分卷》记载了双华“二月二”的由来。

清顺治三年(1644年),蓝姓畲家从浙南蒲门、甘溪一带迁徙来到双华,开基筑厝。一天夜晚,风雨大作,从厝基后壁石洞里爬出两条为米斗粗、两丈长的大蛇,一青一黄,盘卷在厝基上,直到天亮还不肯离去。族人说:这两条蛇有灵性,不得伤害。遂扛到水口放生。当晚,两蛇又回厝基。再放生,复来。祖公头亲率族人以挂红大箩扛蛇,一路鼓乐吹打,送至海口,焚香燃烛祝告:“蛇仙入海,成龙上天;若恋本境,仙形莫现;起宫你住,祀奉香烟;年年做福,保护山哈;风调雨顺,岁岁丰年!”果然,这两条大蛇就再没有回来了。某夜,祖公头梦见一个红面和一个蓝面的将军向他致谢。天一亮,祖公头连忙召集族人商议,择定“二月二”破土开工,在蛇仙入海的山脚下建盖石宫,塑红面和蓝面将军像各一尊,予以奉祀膜拜。这红面将军就是畲族传说中的“千里眼”,而蓝面将军则是“顺风耳”。

竹竿舞 夏岩缘 摄

从此之后,双华四境平安,人丁兴旺。畲家子孙、亲戚遍布闽东、浙南各地。族人商议,将“二月二”定为祭奉神明、祈佑平安的节日,并举行盛大祭祀活动。

2005年,双华畲族“二月二”会亲节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遗名录。“二月二”节俗也逐渐成为展示少数民族发展成就和畲族传统文化的大舞台。

浓郁质朴的蛇文化

渗透闽人的民风民俗

福建图腾

也在这里传承

原标题:《福建图腾,这里在传承》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09-19 10:09 最后登录:2024-09-19 10:09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